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 > 改革成果

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报道(十)——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日期: 2021-01-19
字体:

    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明确赋予“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重庆肩负起新的使命担当,获得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将党中央对成渝地区擘画的美好蓝图转化为现实成果。

一、 紧扣目标定位,金融业发挥支撑作用

   重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两中心两地”建设。一是加快完善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提升西部地区中心枢纽载体作用。二是带动整合经济圈优势资源,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三是深入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四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在西部地区引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五是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六是提升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生活宜居、生产宜业、生态宜人的“三生融合”空间格局。围绕重点产业项目,我市金融业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在金融政策、金融创新、金融科技、金融产品、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持续用力,着力发挥好两方面作用:提高投融资水平和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吸引优秀人才,助力重庆产业升级、产业创新和产业培育。

二、做好服务保障,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政策支持这个外因固然重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练好内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更为关键。疫情爆发后,我市从“金融支持、财税纾困、降低成本”三方面入手,及时出台了金融、财税、降成本三个方面共40条政策。特别是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面,聚焦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还本付息压力,涉及续贷续保、转贷应急周转资金、降低贷款利率等。帮助企业渡过生产经营难关,加快企业复工复产和重大项目复工开工。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市金融机构加大力度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来自人行重庆营管部的数据,截至去年11月末,重庆已建成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32个,共计发放贷款16.4亿元;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976亿元,同比增长29.8%;信用贷款、首贷占比持续提升,全市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较上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首次获贷普惠小微市场主体新增13.9万户。市级有关部门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为企业及时提供融资支持。截至去年11月末,共帮助814家企业新获得贷款414亿元,支持就业24万人。

三、破除地域界限,建立健全协作机制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全市金融业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学习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健全川渝合作机制,不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健康发展。深化动产担保统一登记工作,扩大登记类型,把航空器、船舶纳入登记范围;不断提升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运行质效,增强企业获得感;稳妥推进川渝两地金融机构互设,实现优势共赢;探索金融人才工作联动机制,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加大工作交流力度,让金融活水直达实体经济。金融在产业、创新、开放、改革等多个领域,更好地发挥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联动作用,坚持项目化、专班化推进,场景化、可视化展示,推动川渝合作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