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
>
改革成果
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报道(十二)——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切实提升企业融资获得感
“获得信贷”走进区县(一)
——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切实提升企业融资获得感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只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2020年以来,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会同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市银保监局等时机部门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任务,印发了《2020年区县(自治县)对标国际先进推动获得信贷工作方案》等政策,推动各区县获得信贷工作走深走实,助力全市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金融营商环境。
——重庆市江北区
自2019年成功入围首批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中央试点城市以来,积极构建与民营和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加大力度“支小助微”, 切实提升企业融资获得感和便利度。
一是开展“三送两办一访”,架起政企沟通桥梁。注重强化领导干部带头和制度建设,创新开展“三送两办一访”工作,制定区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明确由36位区级领导对口联系服务全区114家重点民营企业,为企业送思想、送政策、送服务,对企业的事既当天办、又当天大的事办,以“保姆式”服务协调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中的困难问题。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全市率先编制《江北区“三送两办一访”疫情防控期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摘编》,向企业发放2.5万册。
二是优化“金融协作中心”,打通信息共享渠道。一是建立协作机制。整合财政、金融、科技、经信等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定期召开联席会,共同协调和研究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发挥好“几家抬”政策合力。二是畅通银企交流。归集整理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定期发布金融产品与企业融资需求相关信息,提升银企对接成效。推动分类型、分行业、分区域的银企对接活动,成功召开郭家沱街道、观音桥商圈、港城工业园区等专场融资对接会,通过“政府介绍政策”“银行宣讲产品”“企业反映诉求”,精准对接融资供求。三是疏通融资梗阻。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实际需求,指导辖区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金融顾问、开展“一对一”帮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加大有效信贷投放,满足民营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三是“移动金融司法”护航金融秩序安全。成立全市首个专门针对金融犯罪的检察部门,建成全市首个金融检察办公点,配套建立走访调研、法治宣传、定点联系等五项制度,深入金融一线“精准办案”。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设立民二庭、金融庭两个商事精审团队,建立13个诉调速裁审判团队,运用“分流、调解、速裁、快审”机制,提供一体化纠纷解决服务。开通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案件智审平台”,实行网络化、流程化、批量化立案,平均立案时间缩短至2分钟、批量立案仅需半小时,审结涉民营、小微企业合同纠纷31987件,结案金额153亿元。
四是率先开发全市首个“战疫贷”。为支持中小微企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帮助企业快速复工复产,出资1300万元同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合作开展“战疫贷”,为疫情期间银行新增贷款提供风险补偿金,给予风险分担。采取政府出资为企业增信,银行按照独立审贷等模式为江北区受疫情影响又有贷款需求的企业提供利率不高于同期LPR的纯信用贷款,帮助8家企业获得贷款5975万元,有力支援了全市抗击疫情和在疫情期间的保生产、保供应。
五是率先打造全市首家“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针对抵质押物不足、征信困难及银企信息不对称等痛点,组织商业银行集中入驻办公,提供政策咨询、贷款受理等一站式金融服务,让企业“货比三家”,打造金融服务直通车,实现融资去中介化。首贷续贷中心6月在江北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对外服务,首批入驻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2家银行,截至2020年12月末,江北区首贷续贷中心累计实现贷款发放385笔、金额7.7亿元,加权平均利率4.65%,申报贷款需求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529户。
——重庆市高新区
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打造高新金服平台、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以及举办重庆国际创投大会等方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持续完善全区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机构招引培育力度,不断完善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主体,其他新型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截至目前,高新区共有金融机构29家,其中,银行二级分行及一级支行14家、保险支公司2家、基金公司7家、担保公司1家、融资租赁公司5家。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高新区银行业存贷款余额723亿元,同比增长82.1%,增速主城排名第一。保险业保费收入7683万元,增速131.90%。疫情期间落实专项专用再贷款政策,7家企业获得27笔8180万元央行专项再贷款,并组织以上企业申报财政贴息补助资金96.4万元。39家小微企业获得专用再贷款2.1亿元。落实困难中小微企业续贷降息政策,驻区银行机构对429家企业的4.8亿元贷款降息232.16万元,对97家企业的5.08亿元贷款进行了展期和续贷。
三是打造高新金服平台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为解决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融资难、融资贵发展瓶颈,重庆高新区先行先试,搭建全市乃至西南片区首个集合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科技保险、技术评估、上市辅导和政策兑现为一体的科技金融平台——“高新金服”。高新金服以载体链为依托,聚集服务链和资金链,分别搭建产业引导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形成企业运营行为数据与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之间的闭环链条,为企业提供特色金融、金融产品、上市服务、政策申报、活动报名等服务。平台于2019年12月底正式上线运行,截至2020年12月底,注册企业5021家,平台签约机构37家,上线金融产品120项,促成融资10.26亿元,同比增长714.29%。尤其是2月7日“疫情防控金融绿色通道”上线以来,更受到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广泛好评。
四是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举办两场上市培训及政策解读会,一场拟上市企业问题协调会,会同中金公司走访调研4家拟上市企业。截至2020年底,高新区共有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OTC挂牌企业33家;重庆市拟上市储备库企业17家,高新区储备库企业32家,已与券商签订辅导协议的企业4家。
五是成功举办重庆国际创投大会。2020年10月,重庆高新区牵头组织举办首届重庆国际创投大会,资本领域业界大咖、科技领域专家学者、商界领域先锋代表及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央企代表、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负责人等共计1070人次参会,吸引了约550家投融资机构、企业现场参会,超过500万人次在线观看。大会期间,60位国际国内创投企业(包括国企)大咖围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并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投资等主题,开展主旨演讲28次、圆桌对话6次;签约金融项目15个,签约总金额达675.55亿元,同20家单位签订意向性框架协议16个;推荐118家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同投资机构对接。
——重庆市大渡口区
持续推进银企对接专项活动,继续引导辖区金融企业全面落实惠企政策,不断完善银企融资对接机制,营造敢贷、愿贷、能贷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截至2020年末,辖区银行业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2亿元,同比增长16%;对“三农”贷款61亿元,同比增长26%。
一是建立产融结合银企对接“白名单”制度。将区内信用记录良好的优质企业纳入“白名单”,作为差别化信贷支持、政策要素保障重点对象定期向辖区金融机构通报,目前已纳入企业33家。
二是持续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利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加大对辖区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通过续贷续保、担保增信、定向授信贷款等模式累计为1097家企业提供各类贷款37亿元。
三是强化政银合作降低企业申贷门槛。与辖区金融机构开展“助保贷”“商业价值信用贷”“知识产权信用贷”“创业担保贷”等业务,累计发放407笔,金额3.7亿元。
四是完善金融企业评价机制。将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情况纳入重点考核内容,以评价结果作为区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参考指标,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五是积极开展金融招商。主动对接优质金融企业并引导金融企业在该区落户,推进金融企业高质量集聚,不断丰富该区金融机构,新引入广发银行在该区设立支行,7月已正式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