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
>
改革成果
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报道(三十五)——重庆市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评价办法 进一步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为进一步完善重庆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近期,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出台《重庆市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绩效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办法》共六章二十二条,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程序、结果应用等方面对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了规范,为营造良好金融营商环境,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政策导向。未设置盈利考核指标,重点评价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的规模、户数、占比、费率等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引导机构聚焦支小支农主业。
二是坚持市场运作。结合担保行业特点和公司治理要求,对在保余额放大倍数、拨备覆盖率、内控建设、银担合作情况等进行评价,引导机构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完善风险防控措施。
三是强化结果应用。明确将评价结果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名单动态管理挂钩,与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补贴、奖励等支持政策挂钩,作为确定负责人薪酬的重要依据,并对评价结果较差的机构进行约谈。
该办法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小微和“三农”业务指标、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合规经营等方面纳入考评,并将评级结果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名单动态管理、资本金补充、风险补偿、补贴、奖励等支持政策挂钩。《办法》的出台是加强财金联动,共同推进完善重庆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的具体举措。
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确定33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名单,落实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完成重庆小微担保公司、重庆农担集团、重庆融资再担保公司3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股权划转工作。下一步,将加快建立完善“国家-市-区县”三级联动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措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为增强经济韧性、就业韧性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1-4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本年发生担保金额56.8亿元,其中融资担保业务发生金额50.9亿元;支持小微企业、“三农”主体在保余额为342.7亿元。小微企业、“三农”主体在保户数12.1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