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872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周丽萍代表

您在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金融与科技联动推动重庆率先建成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的建议》(第0872号建议)收悉。我局对此十分重视,并与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重庆银保监局进行了专题研究,结合工作开展情况,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作为全国首批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城市,我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以改进金融服务质量、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为主线,以“四区两中心一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大力推进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

    一、深化政银合作践行普惠金融

(一)开展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

我市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工作从201812月份正式启动,通过涉企数据信息集成应用和大数据技术增信,引导合作商业银行转变企业信用评价方式。一是按照“权威一手来源、多渠道采集、多方验证”归集方式建立涉企数据库,通过专线等方式从我市10余家政府部门获取涉企数据,基本形成包括税务、知识产权、电力、不动产等多维度涉企数据信息库;二是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通过与银行金融机构反复磋商,围绕企业创新、经营、品牌、责任4个维度,筛选一系列简约实用指标来评价企业的商业价值,构建起“4+19+1”企业商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企业的精准“画像”。截至2019年底,已有超过2100家企业通过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模式,获得银行授信近26亿元,平均利率仅为5.2%

(二)搭建“渝企金服”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

为打破融资信息“孤岛”,我市创新打造了企业“一站式”公益性融资服务平台“渝企金服”,于2019718日正式上线。截至2019年底,平台企业数1.5万余家、上线金融产品50项、入驻服务机构27家、发布企业融资需求4100项。“渝企金服”通过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帮助企业融资纾困。一是实现资金供需精准匹配,按照“信用+抵(质)押+直融”模式,分层级将上百类银行信贷、基金、风投等融资工具设计成标准化金融产品展示,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产品精准匹配;二是实现融资政策精准推送,通过为企业需求特性和政策支持方向打标签,精准地为企业法人或高管推送简短的、适合企业的政策措施,实现政策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渝快融”平台服务我市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

市大数据发展局会同相关部门与银行金融机构,建设了重庆市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大数据服务平台——渝快融。“渝快融”平台于2019117日上线运行,运用大数据技术支撑融资贷款,汇集了体现企业价值的相关数据,向企业及银行金融机构开放服务。企业可以一次性将融资需求在平台上提出,金融机构在平台上发布供企业选择的金融产品,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平台进行融资对接撮合,做到“政务数据多跑路、银行企业少跑腿”。目前,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重庆银行等多家银行已接入“渝快融”融资平台。截至201912月,累计注册企业19.9家,服务融资金额163亿元

二、鼓励银行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

(一)加强大数据应用

引导银行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提供线上贷款,接入税务、工商、司法、公积金等数据,综合评估企业和个人的真实情况,提高审批效率。在个人消费金融方面,截至20198月末,全市已有24家开展线上个人信用贷款业务,授信客户总数491.61万户,授信总额3357.52亿元,贷款余额830.14亿元。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面向个人全线上信用消费贷款产品“渝快贷”,2019年仅5个月时间累计服务客户超过14.4万人,授信达76.1亿元,贷款发放30.3亿元。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截至20199月末,辖内银行业纯线上类产品小微贷款余额181.35亿元,较年初增长27.83%。重庆银行小微产品“好企贷”全流程自动化审批,截至20194月已累计放款金额约57亿元,不良率明显低于传统小微业务水平。

(二)拓展人工智能应用

银行机构运用人工智能,实现身份证、户口、房产证、票据影像等图像与文字的识别,推动智能银行建设。建行重庆分行于2019年智博会推出基于人工智能的中石化无感加油项目,其依托车牌识别和建行“无感支付”技术,免下车、免扫码、免刷卡,有效提高支付效率。重庆银行大力发展智能银行,在全行网点推广智能排队机、电子回单机、自助填单机等智能化设备,并成为重庆法人银行中首家引入人脸识别交叉验证技术的机构。富民银行积极探索人脸识别、活体认证、设备指纹和微表情技术,进一步增强了客户识别能力。

(三)探索区块链应用

银行机构通过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优势,实现身份识别管理、交易流程管理和出处证明管理等场景的应用。交通银行重庆市分行上线跨境业务区块链服务平台,开展出口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成功办理首单5000万美元应收账款融资业务。重庆三峡银行与重庆市税务局合作推出的纯线上贷款产品——“税e”,是重庆市首款基于个人纳税信息的纯线上贷款产品。辖内多家银行正与重庆市税务局共同探索在“银税互动”数据共享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将企业的涉税数据共享在区块链的节点上,银行在取得企业的授权后,就可以安全高效的获得涉税数据用于授信审批发放贷款。

三、引导新型金融机构创新发展

(一)引导小贷公司探索开办网络小贷业务

我市自2011年设立阿里巴巴小贷公司开始,在全国率先探索小贷公司开办网络小贷业务新模式,蚂蚁、百度、京东、苏宁、小米、美团、滴滴等全国知名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企业集团均在渝设立开展网络小贷的小贷公司。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小贷公司网络小贷业务高地,得到中央监管部门的充分认可。截至201912月末,开办网络小贷的公司户数52家,注册资本636.92亿元,贷款余额1073.12亿元,不良贷款率2.91%,拨备覆盖率175.63%,缴纳税金25.62亿元,对我市客户的累放贷款936.78亿元,贷款余额111.42亿元。

(二)科技赋能担保服务模式创新

三峡担保集团通过外部合作、内部研发的双重途径,逐步搭建担保业务系统,在线上业务申请、自动审批、客户精准开发、风险评审、费率定价、抵押物评估、保后管理等各个环节探索“金融+科技”的全面应用,建设新一代担保业务管理信息平台,旗下小微担保公司主导研发重庆市创业担保贷款智能审批模型,主导研发和运营“金宝盾”大数据风控系统,有效的提升了金融服务便利度和满意度。

(三)政企合作发展普惠金融

蚂蚁金服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近年来积极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政府开展多项智慧城市合作。蚂蚁金服“普惠金融+智慧县域”项目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我市县域及农村地区搭建具备地方行业特色的授信决策模型,为县域城镇和农村居民、小微企业(商户)提供数据化信贷服务,全流程线上操作,纯数字化信用贷款,无需抵押担保,按日计息随借随还。截至201912月末,贷款余额7.4亿元,在贷人数4.9万人,有效提高我市涉农人口贷款服务可得性和便捷性。

(四)科技助力消费金融发展

我市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已初步建成大数据系统,开发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金融客户风险识别和信用决策评估体系,数据收集能力、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和挖掘能力逐步提高。推出区块链产品,以服务方式打造联盟链与私链,为企业提供可信区块链网络,此产品于201912月初步上线,截止2019年底客户数为8家企业,业务量为23笔交易/秒,预计未来3年将增加至50家企业上链,业务量预测为500TPS

(五)基于大数据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

2018年成立的物流金融公司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建设大数据系统。其引入国内领先的大数据风控、区块链和系统安全等合作伙伴,高标准建设IT系统,加快与人行、工商、海关、交通等政府部门、智慧物流公共平台和银行实现系统对接与数据共享,高标准建设动产质押登记信息服务和业务运营平台,探索大数据风控和金融科技应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建设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

近期,我市申请注册设立“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打造具有行业权威性的国家金融科技产品、金融安全系统及装备、全国地方性金融业态的“合格性认证中心”。计划先期以云计算、声纹识别等金融应用规范为基础开展认证服务,初步实现对金融科技领域全产业链信息系统、设备及产品的认证服务。目前认证中心已获批,落户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由人行重庆营管部牵头建设,将于近期挂牌运营。

(二)推进金融科技应用与发展

市金融监管局将会同相关监管部门,配合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常态工作。探索建设陆海新通道金融科技认证协会。探索推动壹账通与数字重庆公司等共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完成烟草供应链交易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力争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鼓励地方金融机构推动“业务+互联网”业务模式,开发网络业务系统,健全线上业务风险管控机制。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

在合规经营基础上,不断推动金融机构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针对民营企业“短、小、频、急”信贷需求特点,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健全信用风险管控机制,运用金融科技支持风险评估与信贷决策,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此答复已经阮路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202049

人:关皓天

联系电话:63418100

邮政编码: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