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337号提案的复函
孟范君委员:
您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整合资源推动金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第0337号提案)收悉。我局与市财政局、人行重庆营管部、市农业农村委、重庆银保监局十分重视,认真分析了提案中提到的农业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结合工作开展情况,现将第0337号提案的办理意见送上,请审阅。
一、我市金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现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服务“三农”发展、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市级有关部门、有关金融机构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大任务强化资源整合,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联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推动涉农信贷规模稳步增长、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截至2022年末,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7673.55亿元,同比增长11.03%;各保险公司为184.73万户(次)农户提供政策性涉农风险保障金额562.35亿元;融资担保行业涉农担保余额253.84亿元,同比增长2.72%,惠及65万户涉农主体。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
(一)着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创新政策。出台《2022年重庆市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普惠金融服务年度达标提升工作方案》《金融支持种业振兴工作举措》《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通知》,推动把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纳入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惠农金融、种业发展、农担等重点方面引领示范。二是搭建机制。推动辖内银行机构建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乡村振兴金融部等内设机构,持续提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银行机构打造“方言银行”“智慧银行”,为乡村客群提供无障碍金融服务。推进“1+2+N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工程,建成近5900个基地,惠及1000万人,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帮扶到户、惠及到人”。三是建设平台。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成集资质资格、农业保险、检验检疫等5类涉农主体信用4246万条专题数据库,上线“裕农快贷”涉农信贷产品,成功放款超8000万元。推出农商行“数字乡村”、邮储重庆市分行“邮e链”、农行重庆市分行“惠农e贷”等信息平台,提升涉农产业链融资服务质效。依托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直担SaaS系统试点,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及运用。建设中西部首个“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金融综合服务网“金渝网”,开发“信易贷·渝惠融”平台。
(二)着力强化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稳定器”作用。一是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全力扩大主粮作物和大宗农畜产品保险覆盖面,提升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2022年,投放粮油贷款45亿元;全市水稻、玉米承保面积558.89万亩,同比增长27.37%;育肥猪投保615万头,同比增长11%。二是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深入推进“巩固脱贫保”,扎实开展“综合防贫保”“特色产业保”试点。截至2022年底,全市脱贫地区贷款余额4652.72亿元,增长12.53%;全年新增发放小额信贷8.74亿元、1.98万户(次),脱贫户覆盖率65.11%。全年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为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医疗卫生、产业发展等提供多重保障。三是支持涉农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推动洪九果品2022年9月港交所公开发行募集资金4.97亿港元;旺峰肉业进入新三板创新层;牧尚股份通过新三板定向增发股票实现融资6275万元;推动辖区4家城投企业发行乡村振兴公司债券6只、融资22.98亿元。四是发挥财税杠杆撬动作用。2022年,安排财政资金8.6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2.3亿元、支小支农贷款17亿元、支小支农担保规模逾234亿元。全年为1610户涉农企业授信“银税互动”5.39亿元,为涉农金融机构减免相关税费1.61亿元。
(三)着力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一是全国首发首创多种金融支农产品。推动农发行市分行投放全国首笔农发水利基础设施基金5亿元,农行市行投放全国首笔“乡村人居环境贷”4800万元和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300万元,光大银行重庆分行发行全国首单乡村振兴票据2亿元。创新银担“见贷即保”合作模式,推出“乡村振兴快担贷”,支持农业规模经营发展。二是“一县一业”、“一产一品”匹配逐步精准。推出肉牛活体抵押贷、蜂蜜养殖险、柑橘气象指数险、脆李产量险等金融产品,精准匹配区县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推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1+5+N”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港湾、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试点等金融服务创新。三是创新政银合作模式。推动政府部门联合农发行市分行创建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通过差异化信贷政策、创新产品和模式,建立涵盖粮食保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3000亿元项目储备库。开展金融助力乡村致富带头人行动计划,联动银行、保险、担保、小贷等12家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首批意向支持额度183亿元。
(四)着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一是深入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推动农商行开发上线“三社融合通”平台,引入大数据及风控模型在线自动评级,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线建档。截至2022年末,“三社”融合贷款余额148.01亿元,支持涉农经营主体逾5万户。二是强化农村产权抵押融资。2022年,组织承包地经营权、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流转交易27.05万亩、5.03亿元;完成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交易鉴证2.16万亩、11.09亿元。截止2022年,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余额1896亿元。三是创新开设乡村振兴板。探索研究通过OTC开设乡村振兴板,打通融资、培训、宣传、政策扶持、上市等功能,引导我市农业企业规范发展,解决融资融智困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引导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倾斜。用好用足支农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深化“一县一策”金融支持举措,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深入推进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建设,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做好耕地保护、种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确保涉农信贷稳步增长。
(二)持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推广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深化应收账款、动产和权利融资服务。推动新型农业主体建档评级,不断强化“信易贷·渝惠融”平台运用,开发适配性强的金融产品,拓宽涉农信用应用场景。
(三)切实加大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提高重点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粮食安全、种养业、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提档和美乡村建设,创新运用乡村人居环境贷、美丽乡村建设贷等产品,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领域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提速开展农村各类财产性收益权的抵押融资服务,支持将地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
(四)推动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力度。推动“重庆市乡村振兴板”开板运行,提供涉农政策咨询、融资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服务,增强“三农”领域直接融资能力。摸底涉农企业发展运营情况,将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纳入市级拟上市企业储备库。
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2023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