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办理

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1095号提案的复函

陆仁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打造国际再保中心的建议》(第1095号)收悉。经与重庆银保监局、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情况

202112月以来,我市加快推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落地落实,着力突出产融结合、开放创新、安全稳健、协同合作四个方面特色,全力促进政府、机构、市场、社会多维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稳步开局。

一是顶层设计细化实化与四川联合建立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合作机制,共同形成联合实施细则,谋划推动一批金融政策、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合作事项。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以及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围绕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出台支持政策、工作方案和具体举措,有效释放政策红利。

二是金融产业能级提升。全市现有银证保金融机构478家、地方金融组织609家,实现金融牌照全覆盖。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和规模、网络小贷规模全国第一,外资银行、保险法人、非银金融机构、“A+H”股上市银行数量西部领先,金融机构体系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金融资产规模达到7.8万亿元,贡献税收占全市比重达到15.1%

三是金融供给提质增效。组建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专班,有力对接争取国家货币金融政策,有效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保交楼、企业纾困等重大任务。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价,到去年末,贷款余额突破5万亿元大关,存贷比超过100%,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绿色贷款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四是直接融资规模扩大。开展企业上市育苗专项行动,去年新增上市企业数、过会待发企业数、申报IPO企业数、辅导备案企业数均创历史新高,科创板上市破“零”,IPO及再融资316亿元、增长79%,上市企业总数达90家。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科创资本通”上线,近500家企业进入后备库。

五是改革创新动力增强。重大金融创新政策和平台加快落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试点迈出坚实步伐,成渝金融法院挂牌运行。推动陆海新通道贷、中越铁路数字提单融资、基础设施REITs等一批全国性、区域性首单首创产品服务创新,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居中西部首位。

六是金融开放内联外通。牢牢把握国家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性机遇,立足重庆独特的战略区位优势,一体推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陆海新通道、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等开放通道建设,加大外贸金融保障力度,我市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积极带动作用。目前,在渝外资金融机构不断积聚,16家外资银行和14家外资保险公司均在渝落地,数量和服务能力在中西部地区保持领先。2022年末,支持“一带一路”融资余额2968.25亿元,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融资余额437.26亿元;全年出口信用保险共支持890家企业出口提供风险保障80.11亿美元,其中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22亿美元,向RCEP国家出口8亿美元。

七是金融生态稳定发展。成立市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坚持“严监管强监管”主基调,形成前端监测预警、中端处置维稳、后端化险追责的风险治理工作体系。紧盯重点领域、重点机构防风险,加大不良处置力度,稳住全市良好金融生态,整体风险防范取得初步成效。2022年末,全市不良贷款率1.42%。  

二、关于我市保险(再保险)行业情况

截至2022年底,我市辖内保险法人和省级分公司共计66家。其中,保险法人公司4家,省级分公司62家。2022年,全市保险行业发展保持平稳,机构保费收入981.1亿元,同比增长1.6%;各保险机构积极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突破2000万亿元,赔付支出343亿元,同比增长13.5%。主要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近年来,市人大、市政协积极调研影响保险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推动各区县政府及有关市级部门加快落实,支持保险行业发展的氛围正逐步形成;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巨灾保险实施意见、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农业保险保障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等,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围绕加快发展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综合养老保障计划等政策性保险产品进行深入研究,有力推动我市保险产品发展

(二)助力打造保险总部经济。一是建立与中保登运营管理委员会的常态化联系机制,及时跟踪了解有关工作进展,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对接沟通力度,全力推动中保登在渝加快发展。二是加强对安诚财险、阳光信保、三峡人寿、利宝等本地法人机构的联系与服务;鼓励安诚财险发挥总部优势,全面参与地方政府性保险项目,为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创造条件;支持阳光信保增资和更名,促进其提升承保能力和扩大品牌影响力;支持利宝增资,促进其在中国业务发展

(三)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一是探索开展无抵押无担保的“保险+险资直投”支农融资试点,累计提供资金支持7514.5万元。二是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在区县落地实施,已有37个区县完成承保,累计提供460亿风险保障,覆盖率超过90%。三是协调保险资金来渝投资。推动落实我市与中再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协助中再集团在渝开展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总投资金额超过20亿元;引导在医养领域领先的泰康保险集团来渝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投资金额25亿元左右。四是扩大出口保障支持力度。全年出口信保共支持890家企业出口提供风险保障80.11亿美元。其中,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22亿美元,同比增长25%;向RCEP国家出口8亿美元,同比增长34%,有力促进陆路贸易与海路贸易对接,畅通内外循环。

(四)加强人才交流与业务合作。认真落实金融业开放政策,我市有关部门持续加强与澳门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强化合作力度,依法支持澳门有实力、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保险机构落户我市不断优化人才引入保障,先后发布包含澳门等地在内的2213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按照相关规定提供专业服务。四川、重庆、香港和澳门四地已先后联合举办3届“川渝港澳青年双创联动发展论坛推动四地青年双创联动,共谋发展。更大力度支持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金融人才来渝兴业,为我市开放发展注入新活力。

目前,全国再保险行业发展总体规模较小,速度缓,仍处于低位发展态势。国内再保险机构共计14,远小于国际离岸再保险公司数量,总体技术实力和承保能力等均较弱,对国际再保险市场存在较强依赖。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再保险市场发展,支持辖内保险法人机构开展再保分入业务。2017年,市政府与中再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中再集团旗下子公司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落户我市,研究探索保险风险分散管理等多场景服务应用。2022年,我市辖内保费收入全国占比仅约2.1%,且无一家再保险专业机构设立,未来要实现“打造国际再保中心”的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和吸纳您的提案建议,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人才开放一域服务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一是聚焦金融机构能级提升。坚持把提高机构能级作为金融中心聚集辐射功能的核心竞争力。谋划设立新的法人机构争取金融机构总部资源推进本地法人金融机构重组优化鼓励澳门地区再保险机构在渝设立专业子公司、分支机构以及再保险经纪、保险中介代表和营业机构、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风险评级等配套机构,尽快实现我市再保险专业机构的“零突破”。

二是聚焦业务模式改革创新。坚持把抓实创新试点作为提升金融中心服务功能的强劲驱动力。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引导和推动更多的中外资保险(再保险)机构把重庆作为区域性运营中心,设立功能性保险机构、创新性保险类子公司。鼓励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保公司、相互制保险机构等新型保险组织。加大市场培育,做优营商环境,强化服务保障,努力将重庆建设成为未来的国际再保险中心。

三是聚焦政策资源集聚环境强化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支持,尤其对外资保险金融法人机构、总部机构增加外资利用奖励标准,将外资法人机构增资扩股、金融中介机构等按一定标准纳入奖励种类范畴;推进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向更宽领域延伸,重点探索开拓金融领域尤其是保险(再保险)领域的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加快引培一批国际化金融人才;推进渝港澳人才交流合作,聚焦保险再保险行业高精尖人才,赴港澳举办线下人才交流活动,强化信息互通和经验互享。

此复函已经我局阮路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202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