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金融工作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020号提案的复函
市政协经济界别:
贵界别提出的《关于推动重庆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议》(第0200号)收悉。经与相关协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工作推进情况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目前,全市金融机构超过1910家,金融牌照全覆盖。其中法人保险、外资银行和“A+H”股上市银行数量西部第一。全国首个全省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起步,中西部首家区域性股权市场(OTC)创新试点深入推进,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对外投资(QDLP)、数字人民币、养老理财等试点取得阶段成果。获批外汇管理试点政策10余项。落地自贸金融项下45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科技跨境贷、“汇保通”汇率避险产品入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二)服务质效显著提升。截至去年底,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49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6%。存贷款余额均超过5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涉农贷款余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贷款利率、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金渝网”“信易贷”获评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示范平台。推动近500家企业进入后备库,科创板上市实现“破零”,2022年新增上市(过会)企业18家,创历史新高,OTC挂牌企业近2000家。
(三)金融生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评价重庆金融营商环境西部第一。江北嘴—解放碑—长嘉汇金融核心区聚集全市60%以上金融机构,核心区逐步成形成势。打造红金渝金融党建先行示范区,中新金融峰会、国际创投大会、重庆金融博物馆等多层多样传播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地方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央地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市级与区县监管协作机制、金融与行业部门监管联动机制顺畅运转,地方金融综合监管平台上线。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措施
(一)优化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全力争取国家层面对重庆金融改革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加强与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汇报,进一步争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对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支持。二是落实落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联合实施细则》58项政策措施,推动金融机构共建互设、金融服务同城化、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监管协作。
(二)健全金融机构体系。一是争取总部资源。不断夯实“江北嘴—解放碑—长嘉汇”金融总部集聚基础,推动法人机构、交易场所、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优先布局,推进金融机构的区域性总部、功能性中心优先落户。推动一批新型金融机构设立与落地。促进“产业+金融”融合布局,推动大型央企、平台企业、跨国企业等集团总部落户,鼓励实体企业设立投资决策、资金运营、财务结算等功能总部。二是做强法人机构。立足全市重大战略谋划引进一批重大金融机构。通过增资、引战等方式做强地方法人机构。优化信贷管理能力,围绕制造业、科创企业需求,调整完善尽职免责、绩效考核、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制度,重塑再造业务流程,提升融资保障能力和服务效率。三是提升机构能级。推动金融机构总部与重庆签署支持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相关战略协议,在设立结算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法人子公司、区域性功能性总部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推动有条件的期货交易所在渝设立交易系统备份中心、研发中心和业务分中心。四是完善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信易贷·渝惠融”信用融资服务平台,推动设立市场化个人征信法人机构,推进重庆市征信平台建设,提升区域征信市场有效供给和服务水平。开展特色化、差异化金融配套,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金融数据处理、金融软件开发等服务外包产业。
(三)完善服务实体体系。一是深化企业上市助推机制,完善后备资源发掘、三级障碍解决、股权基金赋能等机制改革,构建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工作体系。推动产业政策、奖补政策、智力支持协同发力,发挥好“科创资本通”、沪深北交易所重庆基地、“产科金”服务平台、西部创投中心4类平台作用,着力解决企业“不想上”“不能上”“不会上”的堵点难点。强化对区县和开发开放平台考核激励,开展赛马比拼,营造服务上市良好氛围。力争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培育一批高市值上市公司。二是推动区域股权市场改革创新试点。谋划打造西部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服务平台,推动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的集聚和发展。整合组建千亿级产业投资母基金,推动重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建立多方参与的产业基金投资体系。打造西部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高地,发挥好产科金平台功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平台,实施OTC“专精特新”专板建设试点,创新科技型企业投贷联动融资模式、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四是进一步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作用,开展同业合作、异地通办、跨境经贸投资撮合等服务,联动支持新通道沿线重点项目、经贸主体。争取国务院支持组建陆海新通道国际商业银行、国家级陆海新通道股权投资基金,开展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支持跨境贸易发展。抢抓RCEP协定生效实施机遇,充分运用成员国金融开放承诺,依托成员国使领馆、商协会、金融机构,构建联动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覆盖陆海新通道、政银企联动的金融开放合作体系。
(四)构建金融创新体系。一是开展金融服务制造业产品创新行动,力争全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20%以上。创新实施外债便利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等政策,开展铁路运输单证等制度性创新。二是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开展科创金融服务创新,加快建设“产科金”服务平台,做实清科西部创投中心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契合科创企业特点的产品,发挥产业基金、科技要素交易市场作用,促进科创企业资本形成。实施金融服务体系数字化提升工程,升级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打造金融科技发展高地,支持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等领军企业发展,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金融服务新生态。三是加快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引导金融机构对绿色资产进行差异化定价,推动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将环境信用评价、碳减排信息等纳入授信审批流程的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健全绿色金融架构,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拓展绿色金融业务。促进地方碳交易市场强化登记、确权等交易功能建设,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优化交易场所功能,推动有交易需求的境内外企业探索开展碳排放外汇交易。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依托绿色企业(项目)库,打造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平台。
(五)推进人才建设体系。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申请建设中国西部金融人才市场,加快建设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国家级金融人才市场。实施金融人才集聚专项行动,打造专业化、市场化的金融人才服务平台,3年内新引进100名高端金融人才。依托重点院校建立清廉金融文化研究平台,吸引全国性金融机构设立培训中心,探索在重庆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建立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国际金融人才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人才协同发展,打造成渝两地金融人才自由流动新格局。二是完善服务激励机制。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政策和平台,出台柔性人才利用政策,吸引国内外各层次金融人才来渝发展。持续做好重庆英才计划金融类人才评选、“鸿雁计划”金融业人才评选、重庆英才集聚工程等市级重点人才项目,用好重庆英才计划以及重庆英才大会、中新金融峰会、重庆国际创投大会等政策和平台,大力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金融人才,争取将重庆金融人才纳入国家人才计划。推动市、区县两级金融人才孵化平台建设,支持人才孵化平台发展壮大。支持在渝金融机构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体制机制,用好用活市级人才政策,确保高层次金融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发挥市内高校人才培养主战场作用,支持本硕博金融专业学科建设,引导金融专业毕业生在渝就业。三是打造高端财经智库。加快建设高水平金融研究院,建立国际金融专家顾问团,汇集金融领域专家资源,助力重庆金融改革发展。建立金融人才信息系统和金融专家库,记录、存储、分析全市金融人才信息,为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展人才引进、培养、评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四是强化人才培育。以高校集群为基础,建设重庆“人才孵化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金融行业认可和市场价值贡献为依据,整合优化我市金融领域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金融人才发展环境,建设与重庆金融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人才队伍。加大专业化金融教育服务机构、权威认证金融培训机构的引进,增强社会培训力量,加强金融机构在职人员和金融监管人才培训。
此复函已经阮路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金融工作局
202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