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金融工作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525号提案的复函
王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积极打造重庆“金融+实体经济”发展双赢新模式的建议》(第0525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办理工作,有关职能处室专程听取您的意见建议,深入探讨提案办理情况,有效确保了提案办理工作的顺利推进。经与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人行重庆营管部、重庆银保监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出台、梳理和推介金融支持实体政策
2022年以来,我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稳住经济大盘,深化财政金融联动,持续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良好态势。2023年5月,国务院对我市2022年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良好金融秩序予以督查激励表彰。
2023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5.4%,高于全市GDP增速0.8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04%,同比下降0.30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与12家银行金融机构总部签约,未来五年为重庆授信1万亿元。6月末,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27万亿、5.50万亿元,同比增长8.2%、8.4%,贷存比达到104.3%,较2022年底提高3.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领域、制造业中长期、软件信息服务业、普惠小微、涉农贷款分别增长13.6%、24.03%、41.3%、19.3%、11.4%,均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一)积极推动政策落地落实。紧扣“六稳”“六保”工作目标,快速制定出台“稳企业 保就业”金融直达22条措施、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14条”、支持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12条”、财金联动支持实体经济“27条”等系列政策举措,牵引金融资源流入实体经济、滋养市场主体。督促金融机构落实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应续尽续、应展尽展,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线上贷款产品,持续加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
(二)加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向小微、涉农主体加大信贷投放。2022年,累计投放再贷款再贴现857亿元,同比增长31.2%,惠及市场主体10.1万户。运用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交通物流、低碳转型等领域专项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相关市场主体提供贷款支持375亿元。
(三)稳步推动政银企对接。搭建金融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工作专班,组织“政银企对接稳大盘”、“百行进万企”等深度对接活动,畅通金融纾困通道,推动金融政策直达实体经济。市金融监管局推动2023重庆金融创新产品发布会举办,首次集中评选并发布《重庆金融创新产品手册》,通过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对外推广62家金融机构的140余款金融创新产品,现场宣讲“10+4”款重点示范产品。
(四)加强金融政策宣传推广。制作金融支持稳经济政策包,市政府门户网站专页展示,同时在该网站“优化营商环境”>“政策集锦”>“获得信贷”栏目及时动态收集市级层面和各区县金融支持实体政策。人行重庆营管部制作《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办理方式》《重庆市助企纾困金融政策明白卡》等政策宣传材料,组织全市银行机构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全面宣传金融纾困政策。
二、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实体力度
(一)加大融资担保支持。深化市再担保公司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战略合作,构建“中央—市级—区县”三级联动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成市级融资担保代偿补偿资金池、16个区县融资担保代偿补偿机制。加大担保费补助政策支持,提供1%—1.3%担保费补贴,对首贷业务、低费率业务、支小支农占比较高的融资担保机构给予2‰—6‰的绩效奖补。
(二)扩大应急转贷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临时性、流动性困难,印发《市级转贷应急周转资金管理办法》,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转贷支持范围,对“专精特新”企业单笔转贷额度提高至5000万元,同时免收资金占用费。累计为7746家企业办理转贷13039笔,转贷总额955.84亿元,节约企业转贷成本约超20亿元。2022年,为1096家企业办理转贷1431笔,转贷金额115.81亿元。
(三)优化完善激励机制。人行重庆营管部印发实施《关于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银行内部管理优化、首贷拓展、信用贷提升等11个专项行动,向地方法人银行发放央行激励资金1.38亿元。重庆银保监局加强督导,强化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差异化监管要求,制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进行地方法人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小微金融服务先进单位评选。
三、关于大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一)深化“信用价值贷款”试点。全市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余额800.4亿元,增长16.7%,随借随还贷款余额1997亿元,增长27%,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轻资产、抵押不足问题。在全国率先启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工作,2022年为小微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43.26亿元,累计贷款177.13亿元。
(二)破解企业融资信用难题。我市税务部门深化“银税互动”,引导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帮助小微经营主体缓解融资难。5月末,“银税互动”已协同28家银行推出43款无抵押、低利息、手续简单的纯信用贷款产品,累计为42.59万户次经营主体投放贷款逾1295亿元。我市能源部门运用企业用能分析体系,引导开发建设“用能贷”数据产品成功接入重庆金融专网,为企业“精准画像”后,由合作的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融资产品。5月末,“用能贷”仅为铜梁区19家企业助贷62次,共计3112万元。
(三)企业上市步伐明显提速。实施“千里马”计划,推动沪深北交易所重庆服务基地落地运营,上半年新增6家企业境内上市,IPO融资总额93.46亿元、同比增长4.7倍,均为西部第一。上市梯队发展态势增强,用好用活“科创资本通”平台功能,上半年新增排队在审企业5家、辅导备案企业5家、市级后备库入库企业64家。围绕企业上市全周期各环节,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等联动构建企业上市梯队培育精准化、上市服务清单化、解决问题个性化、扶持政策链条化、要素匹配专业化的工作体系,建立组织推动、政策拉动、基金撬动、宣传发动、多方联动的企业上市系统推进机制,兑现财政奖补资金3970万元,解决海扶医疗、渝欧跨境等10余家拟上市重点企业21个难题,5个区县获市政府上市督查激励。
(四)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股权融资。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科创企业孵化、引导、培育及上市,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引导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好”,促进科技中小微企业实现股权融资。截至2022年末,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556个次、金额195.3亿元。
四、关于强化重点领域金融纾困
(一)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开展“结算户”转“有贷户”行动,与园区、专业市场密切对接首贷客户,强化“培植”式融资供给。2022年,为近3万户法人小微企业发放“首贷”259亿元。创新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服务模式,积极推广“自动续贷”“随借随还”等,减轻企业还款压力。2022年,普惠型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888亿元,同比增长40%,为12.4万户小微企业延期还本息近千亿元。开展信用融资“进园区、进村居、进银行”系列活动,加强信用对接。2022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03亿元,同比增长近20%。
(二)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开展“贷动小生意服务大民生”“金融活水润百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专项行动,积极参与“个体工商户服务月”等活动,强化个体户经营纾困,对网络商户、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比照个体工商户给予金融支持,全力保就业保民生。2022年末,普惠型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1846亿元,同比增长21%,全年为8万户个体工商户实施延期还本付息500亿元。
(三)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行业。对零售、餐饮、旅游、公路、民航5大困难行业采取特殊政策,信贷资金能延尽延,应续尽续,不轻易下调信贷评级。紧抓制造领域,印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27条意见,帮助制造业有序恢复生产秩序,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2022年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4510.8亿元,同比增长16.4%。
五、关于切实降低企业负担
(一)积极推动减费让利。释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红利,对普惠小微贷款减息1个百分点,为实体经济让利120亿元。创新首贷客户“培植”式融资供给、“自动续贷”、“随借随贷”等新模式,累计为12.7万户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超过1200亿元。全面落实普惠小微阶段性减息政策,截至2022年末,全市银行机构为14万户普惠小微市场主体减息让利超2.2亿元。
(二)普惠力度持续加大。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户数连续5年实现“双增”,贷款利率连续5年下降,2022年对中小微企业新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57%,下降0.16个百分点。建成“1+2+N普惠金融到村”基地近5900个,惠及超1000万人;建成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贷续贷中心36个,累计支持融资544亿元。
(三)推广数字金融服务。围绕融资畅通工程,聚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打通信用数据“孤岛”,市级有关单位牵头建设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市经济信息委牵头打造“渝企金服”平台,注册企业5.4万家,汇集金融产品150余个,累计助企融资超1660余亿元;市大数据发展局牵头打造“渝快融”平台,累计融资超500亿元;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打造“信易贷·渝惠融”,累计融资超400亿元;市金融监管局牵头打造“渝普金链”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人行重庆营管部牵头打造“长江渝融通”平台,重庆银保监局牵头打造“金渝网”平台,促进了政银企常态对接,有效提升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便利度和获得感。
六、关于加强人才支撑
(一)打造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实施校企对接专项行动,通过印发《关于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访企拓岗“一把手”工程,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积极支持职业院校以引企驻校、办校进厂、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联合开办专业等方式开展合作办学。鼓励合作企业与实施学校共建产业学院或企业学院,校企共定标准、共商方案、共开课程、共训技能,全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476本,校企共建市级公共实训基地10个、双基地120个、校企合作示范项目20个,共建职教园区16个、示范性职教集团50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0个。
(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全市职业院校中积极推进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和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2年全市共开展现代学徒制班403个,培养学徒总数9895人,聘任企业师傅1952人,遴选立项市级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60个。
(三)加快技能人才平台建设。大力实施“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创新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巴蜀工匠”协同培养融合区、“巴渝工匠”创新发展集聚区,新建“智能+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1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50个,着力构建“一城、双核、三区、多点”数字工匠培育雁阵,通过数字赋能推动更多技能人才提升技能,由“技工”变“技师”、“工人”变“工匠”,目前全市数字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您提出的建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会同中央驻渝金融监管部门,聚焦企业融资需求,把“智融惠畅”工程作为全市金融工作的主抓手,加快制定“智融惠畅”工程细化实化方案,为一二三产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形成金融与产业良性循环,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一是围绕重点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围绕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33618”制造业集群、“满天星”计划加大贷款投放,推动金融机构精准实施“一链一策一方案”服务,发挥好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功能,推广“价值系列”“专精特新贷”等创新产品。聚焦选种、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企业等6大关键环节,加强推进部门协同、市区联动,持续深化产业与金融同频共振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推动产业链、金融链、创新链、政策链融合发展。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消费品、绿色金融、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等行业和领域,紧紧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快建立完善企业“白名单”和融资需求清单,积极引导银行、基金、保险、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供给,助力企业多渠道开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二是推动上市企业扩量提质。以企业上市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和竞争能力,壮大资本市场“重庆版图”,实施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深化企业上市“一件事”集成改革,形成上市一批、辅导一批、储备一批“三个一批”工作体系,推动上市企业考核全覆盖,推动区县出台上市奖补政策,引导上市企业实施再融资。全年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拟上市企业后备库入库企业超过1000家,实现IPO及再融资增长30%。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快开展证监会“专精特新”专板试点,与沪深北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合作,构建区域性股权市场信息披露、规范培育、分级分层服务体系,全年区域性股权市场新增挂牌股份制企业40家,“专精特新板”挂牌培育企业200家。
三是积极落实金融助企纾困政策。推动金融机构积极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银发〔2022〕52号)、《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22〕50号)等政策要求,加快构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用好用足信贷支持中小微企业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支持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创新金融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政策工具,打好助企纾困服务稳进增效组合拳。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精准支持,构建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的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拓展惠企惠民惠农资金业务,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
四是体系化推动产融精准对接。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政、银、保、企对接体系,持续更新重点企业名录库和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清单,深化“两张问题清单”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银企对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集成打造融资服务平台,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数字底座,加快迭代升级渝企金服、渝快融、长江绿融通、金渝网、科创资本通等数字金融平台,谋划推进一批数字金融重大应用,引导推动线上金融产品集成共享,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直达快享。畅通产融精准对接渠道,按照“一品一策一方案”原则,针对性开展140余款金融创新产品进园区、进企业、进基层等推广活动,广泛征集多场景应用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构筑政、银、保、企多方联动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企业获得信贷质效。构建落地见效工作体系,鼓励各金融机构持续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将以2年为周期持续举办金融创新产品评选发布工作,探索建立评价机制,对有贡献的金融机构予以奖励表彰,营造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五是加强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党建统领,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对金融领域“四个重大”的系统谋划和指导,深入推进金融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更好推动全市金融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全面做好金融风险防控,组建市级部门联动工作专班,“一企一策”加快实施重点企业集团债务风险化解、地方法人机构风险防控处置措施,督促银行防止隐性不良回潮,推广“保交楼”配套融资模式。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高端金融人才,健全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更多金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完善金融人才评价、激励和资源配置机制,更好赋能金融人才、留住金融人才。加大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建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孵化空间、乡村驿站等平台。
此复函已经阮路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金融工作局
2023年7月20日